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迭代迅速,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的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新变化,高职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学科轻岗位、重专业轻通识、重安排轻选择”等问题,迫切需要紧跟岗位变化重构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胜任岗位的能力。学校作为电子信息类特色院校,2007年起依托“实施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与实践”等重大教改课题和国家示范高职项目,携手中兴、华为共建全价值链校企联盟,在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试点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2014年形成“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方案。
重电与华为跨界融合,提出岗位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三维一体”课程开发理念,独创“岗位调研、职责梳理、能力细分、标准确立、课程开发、模块重构”六步构建法,引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1) 依托全价值链校企联盟载体,组建结构化师资团队,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师相互参与课程建设,共同深入企业岗位调研,开发岗位导向的专业课程和体现岗位特征的通识课程;根据电子信息技术迭代需求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整合支撑岗位能力的关联课程为课程模块。
(2) 围绕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重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推动通识课与专业课的设计融合、内容融合和结构融合,形成通识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通识拓展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两平台+三模块”通专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
(3) 推进课程实施的机制创新,针对高职生源差异化扩大趋势,探索赋予不同学生更多成长选择权的“绩效学分制”,形成专业可选、课程可选、进度可选、增量学习“三选一增”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实施机制。
育人成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我校学生杨成兴的创业事迹做出特别批示。近年来,培养电子与信息大类毕业生3万余人,就业率提高到98%以上,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178项,2020年竞赛排行榜学校位列全国第一,李小松获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赛项金牌。校企共建国家级课程13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2021年国家级教改项目(成果)数位列高职全国第一。培育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国家级团队5个、国家级人才14人。成果在全国学术论坛、会议和华为ICT学院分享150余场,国内外260余所院校前来交流考察,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引领着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国际国内影响。
地址:重庆大学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邮编:401331 | 联系电话:023-65928180 | 传真:023-65927000